8月15日(星期三),今天是華東五市之旅活動的第五天,我們參觀了惠山古鎮(zhèn),讓我們感受到了當(dāng)?shù)氐奈幕瘹庀?。無錫惠山古鎮(zhèn)地處無錫市西、 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,距市中心僅2.5公里, 京杭大運河緊靠其北流經(jīng)。
它以地理位置獨特、自然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、古祠堂群密集分布為特色,是無錫老街坊風(fēng)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區(qū)。 惠山古鎮(zhèn)歷史悠久,古跡眾多,文化底蘊豐厚,號稱無錫歷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館。上自新石器時代, 下至近現(xiàn)代,文化遺存及歷史性建筑比比皆是,并有國家、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。
祠堂外景,雕欄畫棟都是古風(fēng),配合郁郁蔥蔥的綠樹和門前的流水、斑駁的大理石圍欄,別有一番風(fēng)味。
小河兩側(cè)住滿了商家。我們欣賞四周的風(fēng)景,放松身體和精神,投入到大自然之中,讓人非常愉悅,完全是遠離城市的喧囂。
站在橋頭,可以把大部分的街道收入眼底,遠處的高山也在迷霧中若隱若現(xiàn),呼吸一口空氣,倍感清新。
羊腸小道,地面的巖石,木材質(zhì)的門窗,門前的細竹,給人心曠神怡之感。
花藝做的很漂亮,很多人在拍照,難得找個沒人的角落拍攝一張。
千年古運河,從一個城市穿城而過,那就是江蘇的無錫市。無錫古運河邊,有一條老街,它叫南長街。
這條老街,不僅僅是它傍著千年古運河,也不僅僅是它擁有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”的美譽,更不僅僅是它運河人家的氣質(zhì),而在于喜歡這里的每一條石板路,每一棟粉墻黛瓦,每一座見證歷史的橋梁和駁岸。
無錫人習(xí)慣統(tǒng)稱古運河邊的這條老街叫“南長街”,其實它有個更確切的名字——無錫清名橋古運河街區(qū)。
南長街只是這五條老街的一個縮影,說起它,還有一段歷史。在古時,每一個興盛的地方,必是依托河流而建的街鎮(zhèn),南長街也不例外。
到了明代,與南長街南段隔河相望的大窯路興起,沿古運河壘砌起幾百座燒制磚瓦的窯爐,據(jù)說到清代嘉慶年間,這里還承制過故宮金磚的燒制。民間的一種說法:上塘十里盡開店,下塘十里興燒窯。可見當(dāng)年古運河兩旁街區(qū)之繁華。
到了民國時期,古運河兩岸開始興建現(xiàn)代工業(yè),無錫著名的繅絲業(yè),也就在這個時期名聲鵲起。隨著絲廠的建立,運河旁便陸續(xù)建起大批民居,經(jīng)歷了時代變遷,大多數(shù)民居至今都保留下來了,這也就是南長老街的魅力之一。
南長街,從原先的無錫老城門——南門起,至現(xiàn)今的新光路為止,全長5.5公里。它以古運河為中軸線,沿河而建,許多民居的后墻、窗戶就是運河的駁岸、碼頭。唐代詩人杜荀鶴一首膾炙人口的《送人游吳》,就這樣描述當(dāng)時姑蘇城的景象:君到姑蘇見,人家盡枕河,古宮閑地少,水港小橋多。把它用來描述無錫的南長街,也一點也不過分。
其實,看古運河南長街,主要是能看到原生態(tài)的江南水文化和建筑文化?,F(xiàn)今古運河兩岸還有少許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筑群,其余大部分為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古建筑,開放的古建筑也都是修繕如舊。
這些民居建筑豐富多彩,有著濃重的江南運河人家的特點:粉墻黛瓦、木門雕窗、方磚石板鋪地、屏門隔斷、前店后坊,最主要的是幾乎家家都有水碼頭,形成了既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院落式、竹筒式、獨立式的枕河人家,又有中西合璧的石庫門商賈別墅,風(fēng)格多樣。
作為一個開放式的4A級旅游景區(qū),南長街和清名橋街區(qū)的其他四條老街一樣,形成一大批商家,供游客光顧。其中又以文化和美食為主要特色,清凈典雅的書店、陶坊、書場,五光十色的酒吧、小劇場,展示本地“錫幫菜”之美食精髓的酒樓、小吃店、茶室等隨處可見,繁華中盡顯地方傳統(tǒng),熱鬧處又彰顯水鄉(xiāng)韻味。
“遙知未眠月,鄉(xiāng)思在漁歌”。雖說現(xiàn)在古運河上已看不到當(dāng)年咿呀咿呀的搖櫓船,也聽不到船工撐槁時的叫喊聲,但只要到了南長街,到了古運河,依舊能觸碰到江南水鄉(xiāng)那抹不去的淡淡鄉(xiāng)愁……
華東五市公費旅游還在繼續(xù),接下來旅程中的各種精彩瞬間,將由我們?yōu)槟皶r分享報道,敬請期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