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期里,孩子沉迷手機真的管不了?這五個方法趕緊試試 !

近日,教育部辦公廳印發(fā)了《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規(guī)定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進校園,引起坊間關注。
時值假期,許多家長又開始擔心起孩子的居家手機管理問題。沒了老師的監(jiān)督,孩子們捧著手機一坐就是一整天,父母看著著急,一不小心就引起“家庭戰(zhàn)爭”。
假期里的手機,真的管不得嗎?今天,我們就與您一起討論這個難題的解法~
春節(jié)期間,家人團聚,大家一起看春晚、備年貨、搶紅包……家長拿手機玩得不亦樂乎,孩子自然也加入了“戰(zhàn)隊”。
面對這焦灼的戰(zhàn)況,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沒收手機,讓孩子收心。但是現(xiàn)在很多作業(yè)和課程都要在網上完成,想要隔離孩子與網絡的接觸,圍追堵截實難奏效。如果強行打擊,孩子往往會愈發(fā)上癮。
孩子為什么會沉迷手機?
現(xiàn)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時代,從小就接觸各種電子產品,網絡已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關鍵渠道,就像父輩年輕時通過讀書看報、聽收音、看電視來獲取信息一樣。
其實,面對手機家長們不用如臨大敵,要找到孩子沉迷手機的根源。
我們每個人都期待獲取驚喜和獎勵,從自己所做的事情中獲得滿足感,而手機恰好滿足了這個需求。游戲通關后的各種金幣獎勵讓人興奮;社交軟件的消息讓人感覺被需要;娛樂視頻則帶來一波又一波的情緒高潮……
手機除了讓孩子獲得滿足感,它還可以讓孩子得到“專注的陪伴”。簽到活動可以讓人每天獲得勛章一類的獎勵,游戲中的每一步操作能立即獲取精準的“回應”,電腦程序時刻在向孩子反饋“你太棒了!”“繼續(xù)加油!”。而在生活中呢?孩子們在家長身上很難得到這樣專注的陪伴。忙事業(yè)、忙家務,很多家長在回應孩子這件事上做得遠遠不夠。
孩子沉迷手機,父母應該如何做?
手機這件事兒,父母“身教”很重要!如果您自己都非常依賴手機,又談何控制孩子玩手機呢?其實,很多孩子的上癮行為都受家長影響,家長在家拿手機玩游戲看視頻,孩子自然會去模仿,家長不在的時候,他們就偷著玩。再者,孩子玩游戲或刷短視頻,大部分是用大人的帳號,如果從一開始就和孩子約定并保管好自己的帳號,就不會發(fā)展到一發(fā)不可收拾的地步。育兒先育己,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。家長們要嚴于律己,嚴格控制自己玩手機的時間,尤其是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,要盡量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,做到專心陪伴。
幫助孩子明確手機的定位心理學認為,一個人注意力過度集中于一個興奮點上,就會忽略周圍其他事物。如果孩子一直用手機玩游戲、刷視頻、聽音樂,就會產生心理依賴,認為手機的功能就是娛樂。
這個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多學習一些手機的其他應用,改變孩子對手機的單一認識,讓他意識到手機除了娛樂還有其他更有意義的用途。
除草的最好方法,就是種上莊稼。家長要指導孩子使用手機輔助學習,讓孩子意識到手機也是一種學習工具。針對孩子的特點和興趣,為孩子選擇一些學習軟件,有目標有選擇地引導孩子利用手機學習,既獲得了知識,又拓展了興趣。
當然,在手機上學習和查閱資料的時候要注意屏幕時長,保護好眼睛。規(guī)律假期作息時間寒假來了,孩子不能放養(yǎng),家長要引導孩子規(guī)律作息,按時起居,有序生活。
如果不能把計劃平均細化到一天的每一個時間段。起碼要對一天中的相關任務做好統(tǒng)籌,合理安排學習、玩耍、運動的時間,把握進度。當然,時間安排也并非一成不變,如果春節(jié)期間有相應娛樂其他安排,家長要提前跟孩子溝通,合理調整逾期的計劃。
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作息時間表的制定,不可全權代辦,否則制定出來的計劃脫離了孩子的實際,孩子只會一味的抗拒。家長應和孩子一起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最合適的作息時間表。如此一來,孩子會更容易接受,家長也方便管理,同時培養(yǎng)了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計劃能力。
幫助孩子培養(yǎng)新的興趣愛玩是孩子的天性,這一點無可厚非,只是智能手機將孩子的玩耍局限于一塊小小的屏幕。
我們要讓孩子知道,電子產品帶給人的快樂是短暫的,父母要學會帶著孩子體會人生更多的快樂,除了那一方小小的屏幕,還有更多的幸福值得他們去發(fā)掘。
當孩子在真實世界里得到了快樂,哪里還會去沉迷電子產品呢?
家長可以趁假期培養(yǎng)孩子的興趣,讓孩子把時間投入到有趣又有意義的事情上。寒假是親子相處的好時機,家長也可以多帶孩子進行體育鍛煉,讓孩子和自己一起運動,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,讓孩子體會手機之外的樂趣。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,例如,同學的生日會、社區(qū)的聯(lián)誼會,圖書交流會、英語角等等。
讓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去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。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就是因為缺少朋友,缺乏社交,生活單調。當孩子擁有充實而豐富的生活,就不會依賴手機這個“電子朋友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