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1 文學最大的用處就是沒有用
在諾貝爾獎晚宴致辭中,莫言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:“文學和科學相比較,的確沒有什么用處,但是文學最大的用處,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?!?/span>
教育也是如此。
執(zhí)著于有用還是無用,不過是一種偏見,對人生沒有絲毫價值。有用和無用都是相對的。
在他有用,在我可能就無用;此時無用,彼時或許有大用。
饑渴之人,有用的是一杯水;饑餓之人,有用的是一碗飯;對于傷心之人,一個無言的眼神和一個緊緊的擁抱,或許就是無價之寶。
02 很多彎路不過是人生的必修課
莊子和惠施關(guān)于“無用”曾有過一次經(jīng)典辯論。
惠施對莊子說:“你所有的言論都是無用的?!?br/>
莊子說:“懂得無用的人,才可以同他談有用。譬如地,不能不說是既廣且大,人所用的只是立足之地而已。但是,如果把立足之地以外的地方都挖掘直到黃泉,那么人的立足之地還有用處嗎?”
惠施說:“無用。”
莊子說:“那么無用的用處也就很清楚了?!?br/>
沒有無用之物,有用之物也就失去了依存之所。
某重點大學的一名大學生,有一天憤憤不平地對他的輔導員說,大學四年期間,我所學的東西,都是無用的。
輔導員只問了他一個問題。
如果沒有這四年,請問你能否獨立完成一篇高質(zhì)量的本科畢業(yè)論文?
學生啞口無言。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?
很多時候,看似無用的東西,但在你追求它的過程中,你所獲得的思維鍛煉,由感性到理性認知過程,甚至你所走過的彎路,你的絕望和痛苦,都成為你人生的必修課。
03 沒有一種人生不需要旁逸斜出
當下教育最大的危害,就是不在乎那些無用的東西,以為給孩子無用之物是浪費孩子生命。殊不知恰恰是這些無用之物,滋養(yǎng)了孩子的心靈,豐富了孩子的生命,能夠給孩子的未來奠基。
沒有一種人生不需要旁逸斜出,沒有一種人生不需要搖曳生姿,也沒有一種人生不需要懸念迭出!
我們卻妄圖設(shè)計好人生的每一步,精確無比,高效嚇人。但設(shè)計好的人生,就算沒有一絲一毫的差錯,這樣一覽無余的人生,還有意思嗎?
在成人看來,童年太幼稚了,是無用的。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,我們把孩子的童年變成了壓縮餅干,一口就吞了,使得孩子五彩的童年黯淡無光。當孩子穿梭于各種培訓班的時候,往往缺失了和父母家人的相處。
要知道,所有的技能都是為人服務的,從小缺失了對親情感受,未來是不可能創(chuàng)作出動人的藝術(shù),也不可能制造出人們喜歡的產(chǎn)品,更不可能領(lǐng)導好由人組成的隊伍,因為人性是一切的基礎(chǔ)。
看看現(xiàn)在的孩子,小小年紀不知道捉迷藏,不知道過家家,不知道掏蜜蜂,不知道光滑的石井欄,高大的皂莢樹和紫紅的桑葚;沒有了百草園,孩子們只有三味書屋,只知道興趣班、特長班和考試課,結(jié)果單調(diào)乏味,一味不味。
很多孩子就像小老頭一樣,一個個背著碩大的書包,暮氣沉沉,還沒真正入學,就已經(jīng)產(chǎn)生了上學恐懼癥,每天都做噩夢。
學校學習期間,我們又按照考試的分值,人為地把一些課程分為主科,副科和無用科。比如體育、美術(shù)和藝術(shù)課,因為不計算在考試成績之中,就被劃分為無用的科目。
無用的學科當然不受重視,常常被擠壓,被忽視,被取消,于是,除了考試,除了分數(shù),我們的孩子臉色蒼白,心靈貧瘠,有知識沒見識,有見識沒膽識,成了有文化的文盲。
有文化的文盲比無文化的文盲更可怕,無文化的文盲,還有對知識的渴求,至少還有一副好身板。有文化的文盲,則永遠失去了對真理的興趣,一個個像豆芽菜一樣,病懨懨的,爛泥扶不上墻。
有學者早就指出:“自然界不跳躍?!币饧醋匀唤缢纬傻恼w是完整而沒有空隙的,其中的任何一樣東西,都是不可少的。這種連續(xù)性與整體性,就是“不跳躍”,亦即沒有任何東西是全然無用的。
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進步,不是蒸汽機的發(fā)明,也不是工業(yè)革命的爆發(fā),而是從第一個人發(fā)現(xiàn)一朵花的美麗開始,花朵既不能充饑,也不能御寒;但人的靈魂第一次被它穿越,這是對實用主義的擺脫,是心甘情愿對美低頭,因而成為人智慧覺醒的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