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浙江衢州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,與會人員見面不握手,改行作揖禮,成為今年衢州各縣(市、區(qū))兩會一道亮麗的風(fēng)景線!
網(wǎng)友紛紛熱評:
·看到疫情期間開“兩會”,學(xué)校開學(xué)上課都使用拱手禮,突然好像哭啊!中華禮儀文化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該多好啊!
·拱手禮,如今堂堂正正走進(jìn)兩會禮堂,心潮澎湃!深深彎腰一拱手,尊受者也必回以真誠!
·無接觸、有禮貌!復(fù)興傳統(tǒng)正當(dāng)時!
·這個好!這個好!這才是我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禮節(jié)!看得我熱血沸騰!大贊?。?!
·超喜歡,拱手禮配西服也很好看,居然一點不尷尬,有點瀟灑,建議就算不為了疫情,也可以推廣呀!
·啊啊啊啊兩會的這個作揖禮我真的好心動?。?!我泱泱大國,禮儀之邦!君子有為德遠(yuǎn)播!!
·真的很有文化歸屬感。就一直都很喜歡有禮敬人、儒雅溫潤的感覺呀!
·贊,可以體現(xiàn)禮儀之邦的儒雅氣質(zhì),不知禮無以立,總要有形式承載內(nèi)涵。
拱手禮的歷史淵源
中國素稱“禮儀之邦”,“禮”無時不在?!熬磦€禮,握握手,你是我的好朋友。”這首兒歌讓我們從小懂得基本的相見之禮。
然而“握手禮”是西方舶來品,中國古代用的是“拱手禮”(作揖)。
“敬個禮,‘拱拱手’,你是我的好朋友”。
拱手禮始于上古,又叫作揖,揖字像作揖的人,似甲骨文人字,以表自謙。自西周以來,同輩間見面交往已在廣泛使用。
《禮記·曲禮上》記載道,“遭先生于道,趨而進(jìn),正立拱手”。《論語·微子》也記載了子路對孔子行拱手禮,“子路拱而立”。
古人見面行拱手禮
中國古代在秦漢以前延生的禮儀規(guī)范動作,大多數(shù)是在慧識悊學(xué)指導(dǎo)下產(chǎn)生。以觀察人體生命動態(tài)和靜態(tài)能量場是否符合“得一”的原則而確定。“抱元守一”,是肢體動與靜的普遍要求。
垂手于身體兩側(cè),人體仍然處于左右陰陽獨立的分散狀態(tài)。
而左右手陰陽疊合以后,身體能量場則處于較為理想的“合一”場態(tài)。
拱手禮的形式與內(nèi)涵
拱手禮的核心動作是“拱手”。行禮時,雙腿站直,上身直立(一般適于對平輩)或微俯(一般適于對尊長),雙手相互握合于胸前,形成一個拱形,也可一手虛握,另一只手包住,不高于顎,不低于胸,有節(jié)奏地晃動兩三下。用于遙祝時,手可抬高,寧高不低,不能低于胸。
拱手禮示范圖
需要注意的是,拱手禮男女有別。中國古人以“左”為敬,因此男子行拱手禮時,左手包右手,以左示人,表示真誠、友善與尊重;女子行禮時,右手在外,左手在內(nèi)。
簡單來說,就是“男左女右”“男抱拳女壓手”,約定俗成。如遇喪事,則正好相反。
拱手禮的適用場合
拱手禮毫無疑問是禮儀界的一張“王牌”。重大節(jié)日可以用,重要場面少不了;見面可以用,告別也能用;祝賀恭喜可以用,感謝道歉同樣行?!耙粚σ弧笨梢杂?,“一對多”不失禮;站著可行,坐著同樣行。
除夕夜,新聞聯(lián)播主持人拱手致意:“給您拜年了”,億萬觀眾收到新春祝福。
需要注意的是,拱手禮和抱拳禮不同,使用場合也不同,不要混淆哦。
抱拳禮,是習(xí)武之人的通用禮儀,大致有兩種,一是“右掌左拳”,有決生死之意;二是“左掌右拳”,表示切磋而已。
抱拳禮
拱手之禮,簡單、方便、實用,更重要的是衛(wèi)生。